影感《黑色大理花懸案The Black Dahlia》─ 黑色搞不清楚懸案

(當然要用Dalhlia的照片當封面,除了她是精神主軸外,這演員表現得極佳
不過這照片讓我找了好久,怎麼找都是帥喬跟大美女Scarlett的劇照
在看了過多的真實案件屍體照片後,發現官網就有,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阿~)


------------------------------------------------------------
7.0分。
這部所謂的懸疑片,懸疑的不是故事中角色的發展
而是存在於看完後,大家多翻討論,幾經推敲的來往之中
劇情雜亂無章,交代不清
導致雖除了編劇外,都屬水準之作,但還是讓人越看越氣
------------------------------------------------------------


曾經,我看過一個相當狠心的電影評論述說某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張力,全是用血腥堆疊成的』。
不知為何,我就是覺得這句話非常重,彷彿意指這部電影一無是處,只能用些狗血來吸引目光。而《
黑色大理花懸案》就給我這樣的感覺。




我習慣先說一部電影好的部份,所以先來讚美一下演員。

沒看過小說,所以沒辦法像有些讀者那般,不滿於演員與小說角色間的差異。從我觀影的角度來看,
我覺得每個演員都表現的可圈可點,除了演員自身的魅力以外,亦把每個角色的特點表現出來,各有
各的情緒。看過一些影評抱怨演員把角色演得與小說中樣貌差異甚大,我覺得拿這點來怪罪演員實在
委屈,他們遵照著導演與編劇的意思表演,其實已經相當盡善盡美。最驚豔於伊莉莎白的演出,這個
只存在於黑白膠卷中的人物,運用她面對鏡頭的每一個眼神與情感,將那股存在於虛幻、奢糜的攝影
棚世界中,詭異的人際互動與自身無奈一一展現出來,直接投射給觀眾,讓人毛骨悚然。

再推音樂。40年代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人們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蕭條與奢華的反覆輪迴後,
造就了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大環境。電影中把那種繁榮慵懶的韻味,搭配上低色調的畫面,充分展現
出那個年代專屬的黑色情懷。而音樂也是這風格展現的功臣之一。主旋律運用小喇叭吹出哀傷的小調
,驚悚的部份則搭配復古的配樂模式,整體既恰當又頗具情緒,讓我相當喜愛。當然這同時也要讚美
佈景、攝影、燈光師等,架起了整部電影的氣氛。





但縱使電影各環節都做到了水準之上,但卻讓人難以叫好。看的時候,我先是揪心於無法掌握電影的
劇情;而看完後一再回味,則讓我更覺得這是部糟片。

一切都要歸咎於編劇。

一部好的懸疑片,並非把劇情弄得很亂,然後再用牽強或難以讓觀眾記憶的幾條線索點出方向,最後
祭出一個過度不相關的兇手,就會得到高分。片中故事沒有主軸,卻也沒有明確的主題精神;分散的
查案模式,或是彷彿企圖心過強的一下想要描寫友情,一下想要展現人性心理病態等情節,導致沒有
一個項目表現得當。小說是小說,電影是電影,它們各有各的功能。兩小時的電影,常需要一個目標
來引領觀眾。個人覺得如果想著重懸疑,則該把焦點擺在案件的描述與氣氛的營造上;若想凸顯人性
,則可重點式的帶過案件,把焦點放在人物的關係之上。若兩者都想寫,只好放棄藝術層面,將電影
『敘事』的功能增強,讓觀眾跟得上劇情的腳步。

結果在過多的外國人名轟炸後,案件細節交代不清,人物關係與背景也雜亂無章,所有事件與行為都
無法合理解式,徒留老套的既定模式,如放蕩又悲情的女性受害者,憂鬱少話又充滿正義的男主角,
具有精神疾病的兇手等,導致電影只剩下過多的狗血與耍帥在撐場面。當精心打造的攝影畫面與剪接
節奏掩蓋了故事主體時,你都不知道該先怪誰了。

(為了不讓批評莫須有,以下舉些例子。案件雜亂的部份有,大理花案件與惡棍納許的案件相交疊,
同時李與鮑比杜威的過往情節相互描述,弄得觀眾頭昏昏腦脹張。案件的雜亂一部分來自於角色間關
係交代不清,諸如凱與李的關係可能是想作為伏筆之一,但當錢赫然從浴室挖出後,便覺得唐突不已
;同樣地,雖然電影將瑪德琳媽媽的精神狀況當作伏筆,但最後爆出的兇手與兇手動機,一樣是相當
唐突;李與鮑比杜威以及她妹妹之間的關係毫無頭緒,導致李對於案件著迷的原因難以說服人。整部
片都難以解釋,可說是狗血橫流。)

聽說小說劇情相當複雜,人性描寫的部份也夠深夠徹,這時就考驗了編劇的功力。雖然前幾段對編劇
的評價很苛刻,但在忠於原味或呈現電影的拿捏上,的確相當不易。相信編劇必然下了不少功夫,但
這部片實是他的滑鐵盧之作,真是可惜。





小說的書封上有一句簡述:『她透過其他人而存在,存在於她的死亡對於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我
很喜歡這句話所鋪陳的情境,希望哪一天能看到電影再次重拍,拍出這樣細膩的感覺,才不枉費了這
本好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