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感《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泥中烏托邦

(很多張照片都極優,但後來選了這張當封面,畢竟主角就是在那兒到達胡士托的~
我非常喜歡這個房間的佈置、顏色與安排,完全地這個不分族群、不分性別、不論規範,只求美好。
而李安也運用車頂花布的圖案,稍加扭曲,傳達出迷幻的境界與氛圍。)


------------------------------------------------------------------
96分。
讓我非常感動,只因自身也有過的徬徨年代。
李安再次成功詮釋一本小說、一個觀點、一種情懷,與他專屬的解讀。
尤其觀影後,又看了小說,與瞭解各方資料,讓我收穫良多。
真是不得不說:『每個人心中,都嚮往一個胡士托。』!!!(XD)
------------------------------------------------------------------



導演:很棒!!!!!不虧是李安。
劇本:還不錯,但感覺仍可更完整些,多些角色的描述,觀影當下會更多感觸。
演員:表現的很不錯,選角也相當細心。
視覺:太棒了!無論是整個環境的展現,或是迷幻藥的那一段,不貪心且恰到好處。
聽覺:沒什麼印象QQ...
Touching:非常感動,一直延燒,它挖掘出每個人都曾有的徬徨衝擊年代。





胡士托是什麼?
什麼?!原來『胡士托』就是鼎鼎大名的『烏茲塔克』?!我看了英文書名才知道,真是太
不好意思了。但即使說得如此理直氣壯,可我既不是道地的搖滾迷,愛音樂也僅止於聽,而
未深究﹝對Woodstock的認識竟是來自日本漫畫《20世紀少年》呢!﹞。許多專業影評細細
分析音樂節的背景與往後沿革,對比當時的社會演化,好解剖這部電影,但這真是超出一般
觀眾的討論範疇。所以照舊回歸電影,單單地抒發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就好。

看完時的第一個想法,我認為這不會是一部討好大眾的電影,但卻讓我感動好久好久,直至
此刻。我猜測,也許對大部分的觀眾而言,口味都被色戒養重了,期待著一部感人萬分,或
高潮迭起的作品,然而《胡士托》幾乎可說只是一部小規格的家庭喜劇,劇情既無峰迴路轉
,觀看的當下甚至有些抓不到主軸。因為這是一部極度探討內心層面,而將焦點置於感受,
而非專心說故事的電影。

我特別喜歡這類小人物的題材,尤其是沒什麼劇情,看似雜亂無章,卻更能展現出角色的真
實面貌。這好似回歸到早期的李安,以淡淡的風格,將人物或家庭做為中心,卻隱約地反映
了整個大局面,讓我們更多思考。

同志性向,返鄉頂起負債家中旅館事業,卻搞來盛大音樂節主辦權的兒子;委身倉庫,一群
吃不飽也可能演不好的詭異劇團;一個接一個哈麻做愛又裸露的男女老少;和古板聒噪難以
相處,原來偷藏大筆私房錢,卻不肯拿出來救濟家中旅館事業的老媽。這群曖昧而讓人感到
困惑的角色,其實正是反映了那個年代的背景﹝不是說不討論歷史了嗎?!﹞:大戰過後的
嬰兒潮世代,對於人生態度改變,所推動的反文明、反傳統、反社會思維。所有的人事物都
在彼此衝擊,尋找自我的本質,進而好改變什麼。而同時,這也反映了不分時代的你我,誰
人不曾體會過徬徨的自己,不曾處於矛盾而急欲發現真我的瓶頸?


以利的父母們。劇照是三人正向銀行請情,好保住落魄的旅館。
從坐姿就可以看出家中氣氛,古板猶太老媽坐得挺直,老爸卻邋遢軟弱而少話。
然而胡士托風波讓他們都改變了,且方式各自不一。
(尤其老爸居然為了前往胡士托的車潮,指揮交通三天三夜,那時他所重拾的自信,以及漸
漸體認到眾人所懼怕的嬉皮或胡士托,的價值所在,甚至跟充滿智慧的變裝人交朋友,因而
讓他最後接受了兒子的性向,真的讓我感動萬分。)



矛盾的情懷常以對比的情境來支撐。兒子的同志身份,對比傳統的猶太父母。在紐約從事的
新潮設計工作,對比家鄉破舊可笑的老旅館。年輕的兒子用新的方式發展小鎮與重振旅館事
業,對比那些不看好、沉默又古板、不知世面的鄉民們。其實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人們都
有一樣的目標,走在同一條橋上,可是加諸在肩膀的包袱,如道德與價值觀,或無法抹滅,
流在血液中的情慾性向,都可能讓我們忘了最初追求的目標,只看見彼此的差異而忿忿不平
。所以整篇故事都像是對這樣人類特質的一種反動,直至最後一片荒糜,挾著美好理想義無
反顧向前進行的隊伍,以為只要腳步不停歇就能改變世界,換來的卻是泥濘稀爛的土地。

這讓我想起小說中的一段內容,大意是這樣:如果與同性做愛是這樣的無法讓社會接受,但
你卻仍不得不做,那麼,與同志做愛的這個行為,不單只是生理上的需求,還是對社會的一
種革命行動。它不再只是一時的衝動或生理的渴望,還是必要的。尤其當暴力的社會讓同志
無法擁有單純的愛情時,濫交更是絕對。

這樣的反動在現代的人們看來,也許是很不必要的﹝但那可能只是因為我們都不是活在當時
﹞。因為做此行為的人就跟否認自我的人一樣,都陷入了認同的泥沼,非要別人也一起肯定
自己才能獲得自信,其實無法真正肯定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繞口令?﹞可這樣的觀點,
或許都只是非關人士的仁慈,而每一個時代,也都自療性的在尋找一種平衡。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沒有自以為的矯情,又怎能挖掘自我真正的態勢。

所以即使看似荒唐,裸露且當眾做愛,甚至變裝或偶而來點性虐快感,以及最後滿坑滿谷的
泥巴地與垃圾,都不違背胡士托的存在。那是心靈的解放,是最本質的美好。於是,主角以
利特無需真的進入舞台前參與音樂盛會,無需真的聽到什麼旋律,他不但人已在那兒,甚至
比所有人更看到胡士托的全樣。有句話說『霧裡看花』,也許就是有霧,我們才看得到花的
細節真貌與情懷精神,因為『真』,常常就躲在我們的自以為是後面。


這群人就是委身在以利家倉庫的劇團『地球之光』……
當時以利走投無路,打電話給胡士托主辦人,希望能提供場地好拉台旅館商機。






小說與電影
看到一篇訪問李安的文章,訪問者詢問為何近期的作品皆改編自小說,李安逗趣地回應,這
是因為方便。這世上已有那麼多絕讚的故事,將此利用,以自己的閱讀觀點出發,何嘗不是
全新的創作與體驗。其實李安的每部作品都與原著有些差異,厲害就在於,他沒失了原著的
精神,卻增添了李氏特有的風格。

《胡士托》的電影與小說一樣有不少差異,尤其這回李安拍的是長篇小說,改編成兩小時的
電影,自然有不少刪減與合併。如果是說我的感受,我認為兩者非常相似,但好像口味程度
不同那般,電影如果是兩匙鹽,小說就有十匙。

當然這並不影響電影的價值,李安非常巧妙的取了小說的精神為主軸,雖減弱了主角的背景
描述,卻加強嬉皮文化的無為面貌,對比猶太家庭的緊繃,讓電影視覺的功能完全利用,觀
眾用看的就能感知整個社會背景。對我而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照表操課的拍出了一
模一樣的畫面,更是將其情懷展現出來,成為焦點。其中,我最熱愛李安表現出吸食迷幻藥
的畫面。雖然我自己沒有過吸食的經驗,而書中文字也形容出色彩斑斕的奇幻境界,但都相
當難以想像。李安利用簡單的光線變換,以及與實際景象稍為變形的視覺,讓我覺得相當真
實,也在那個剎那,從漆黑的電影院穿過螢幕,來到了胡士托。

而電影中,我最愛的角色莫過於男扮女裝的薇爾瑪。電影裡的薇爾瑪,其實是小說中兩個角
色的合併。一是女同身分,身材頗具噸位,倡導佛家思想,極具親和力與魅力的喬琪維特。
另一是男扮女裝,未有多加描述的保鏢薇爾瑪。這兩個角色的合併,對電影而言很有智慧,
也不失原著的力道。其中電影亦有的吃蛋糕橋段﹝薇爾瑪把參有大麻的蛋糕,不作聲色的給
了以利的父母食用﹞,我覺得很棒,單純而直接地讓我們看到,每個角色與胡士托的距離。
看到古板討厭又滑稽逗趣的猶太媽媽手舞足蹈,以及後話中她偷偷存下旅館收入,被家人發
現的懊悔、痛苦與堅持,讓我無法討厭或喜歡她,卻更了解生命的多種面貌。無論我認同與
否,也希望能試著看得更冷靜與寬容。


我最愛的角色,薇爾瑪(右)。
在故事中,他與以利的老爸成為知己,並默默地改變著周圍的人(先不論手段XD)...

我非常喜歡。


小說的末尾當然較為複雜,富含意義,且同時細細地道出每個角色的後續發展。電影可能做
不到那麼多,可是一個簡單的眾人盡情玩爛泥巴橋段,似乎道出了主角以利的心境改變。我
非常喜歡這安排,也猜測,這就是見山又是山了吧……

看電影的當下比較納悶的,是配樂的部份。李安的作品從《臥虎藏龍》開始,音樂的使用就
讓我非常喜歡,尤其《斷背山》與《色‧戒》,更是精湛。他的配樂並不貪心,卻能非常巧
妙地與劇情牽連,讓觀眾在觀影後,即使只有聞樂,也能想起當下的畫面與情緒。然而這部
描述音樂節的電影,卻沒什麼特殊的配樂?非但沒有搖滾,有些旋律甚至有點《斷背山》的
味道,怎麼會這樣?但同樣是看了李安的訪問以及小說後,我才懂了其用意。這故事的重點
不在那些音樂本身,小說亦是。


左邊是Woodstock主辦人藍恩,是我覺得與原著在外貌上最像的角色。
原著形容藍恩是個充滿魅力,渾身散發出希望、溫和,不居小節但又充滿權威。
他對於錢、舉辦音樂節、老古板鄉民等等的態度,皆很有一套且自有分寸。
所以像個騎士一般,一步步地帶領主角以利到達胡士托。



這是原著沒有的角色。(所以我連名字都忘記了QQ)
是個被家人嫌棄沒有發展,打過二戰且無法脫離出戰爭夢靨的角色,他一直覺得還在打仗。
因電影比較簡化,無法完整描述整個社會,包含二戰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欲擺脫自我的掙扎感。
所以我覺得這個角色的作用,便是傳達出這些部份。






我的胡士托
其實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倒不是這故事或李安對於人性的刻畫與時代的解讀。我無法自
己的,是對比到自己身上後,所無法否認的同質情感。那種充滿矛盾,自我不滿足,渴望撞
破什麼的衝擊情緒。

大學時期,生活是無比糜爛,沒有任何實際的目標。也許來自徬徨,或來自對自身力量不足
的體認,或是某些才剛起步且懵懂的理念想法與情慾感知,讓我感覺自己彷彿一隻困獸一般
,無論是肉體的速度對照精神的飛馳,或現實的進度對比理想的飛騰,都極不相襯。

太多的感受卡在心頭上,沒有出路。如果要用武俠小說來形容,大概就是『體內有多股真氣
流竄著』的感受吧…。悶在心裡難受,卻也無法輕易名為之什麼,於是試圖用有形的方式展
現,可能寫詩飲酒,或作曲或飆車,也可能濫交或嗑藥,然而他們都不是特效良藥。短暫的
發洩後,才了解一切來自於對無形的不滿足,對自我的否定。現在回想,這似乎太孩子氣了
,但我不會忘記那時的感受,而這都會發生在任何一位你我他,就著不同的因果,發著同樣
的脾氣。

現在自然是不會如此了,酒精的意義也不再是為了迷炫時的脫離感。有時候,我會懷念一些
當時的關鍵時段﹝畢竟那是創作泉源﹞,但我也思索為何現在不會了?究竟是我終於進入胡
士托,或是我離得更遠了呢?是我已霧裡見了花,還是也成了老古板的白湖鎮居民呢?唉,
實在無從得知,但至少,就某方面而言,我自認是很幸福的,幸福到甘願放棄一些狂野的自
由,那也許這就是胡士托,這就夠了。








這是片尾字幕的畫面,也是我原本要用的文章封面。



電影海報,我非常喜歡。



這好像是小說的封面,我也非常喜歡,傳達非常單純而直接的概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