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佗劇場 - 【巴黎花街】

時間:2010/06/12/pm07:30
地點:城市舞台,3樓





終於欣賞了期待已久的【巴黎花街】,期待的原因無二,因為這正是國寶級表演者金士傑的作品。

會拿到這次的首演票,算是因緣際會。兩年前【巴黎花街】剛上演時我就非常想看,卻錯過了那次
機會,可這次的第三回公演我竟完全沒注意到訊息,是剛好有朋友臨時出國,才把手上的票券轉賣
給我的。

看了節目手冊才知道,故事改編自知名的電影【艾瑪姑娘】,可惜即使看過也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
了,只記得一些鏡頭而已。大體上來說,【巴黎花街】是一齣荒謬喜劇,描述一位頗有理想,但社
會歷練還過於青澀的年輕警察,因擅自掃黃而惹火上司,遭到陷害被迫革職,反在酒吧買醉時解救
了一名妓女,兩人進而相愛的故事。

兩人同居後,男方因女友堅持繼續從事妓女工作而屢屢吃醋,決定自己假扮一名有錢的公爵好壟斷
女友的恩客市場。但為了維持奢華的公爵身份,他只好背地裡接下許多吃重的工作,反導致兩人漸
行漸遠,結果女方憤而轉向公爵的懷抱,男方也抓狂地跟自己假扮的公爵角色吃醋。最後男方不得
不『殺』了公爵好終止這場荒謬劇,竟被不知情的人一口咬定犯下殺人案,被判15年苦牢……

如此荒謬如此愚蠢,然而即使果佗的舞台劇偏向走搞笑路線,但在下半場後半,我卻很難因為任何
笑點笑出聲音,因為這故事是這麼地真實,點出了可悲的人性——人類因為太害怕孤單而瘋狂渴求
愛,又因為自以為是的愛所以傷害彼此,進而被自己的荒謬行為所反噬。

舞台劇中有一橋段,由冷眼看盡一切的酒吧老闆,向剛被革職正忿恨不平的菜鳥警察巴杜上了一堂
『花街經濟學』,道出法律與現實的差異,讓人思考人生的真相與本質到底為何?萬物的本質沒有
一定,但我想若能看清楚的人,也許最不會做出荒謬的事,或至少不會因此而後悔吧…於是貫穿整
場戲劇的本質議題,最後串起了巴杜的荒謬行為,劇本在最後下了註解,一切的本質都是為了愛,
並企圖喚起大眾對於身邊小愛的重視與珍惜。

然而我卻無法給予這樣的結局任何認同。巴杜與妓女愛瑪之間的『愛』,僅止於自以為是的彼此傷
害,以及反噬於他們荒謬的行徑,卻沒有經過感情更深層的溝通、了解與磨合。今日他們幸運地看
似有了美好的結局,卻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也許對某些情感來說,這真的就是『愛』的本質,卻
無法給我更多正面的感受 。

戲劇一開始,兩人因『從來沒有人這樣對待我』而愛上彼此,點出一對孤寂的人,只因為需要溫暖
而彼此依偎。而後愛瑪以自己的觀點表達,希望兩人之中只有自己需要努力賺錢,好讓巴杜能享盡
清福,並再再表達這是工作,她珍惜自己的事業版圖。依照常理,巴杜自然忌妒不已,尤其妓女的
工作又是如此墮落?然而這一段點出兩個重要議題,一是兩人屬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篤信著背道而
馳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妥協?二是對比一般世俗的價值觀,愛瑪的價值觀在花街卻是主流,那『愛
』的本質又是什麼?

之後,兩人感知沒有交集。愛瑪自以為是的認為巴杜絕對不會吃醋,而巴杜卻是妒火中燒,一樣無
視於愛瑪重視自己事業的表達,偷偷地假扮成有錢人 X公爵的身份,壟斷愛瑪的市場。當然紙包不
住火,忙於工作賺錢好維持假身份的巴杜疲態盡出,導致愛瑪懷疑他對愛情的忠貞度。於是,前段
的兩項議題達到高峰,兩人被迫面對彼此的差異,且讓人思考,同樣因『工作』而忽略對方的彼此
,有什麼樣的異同?

故事在巴杜被指控謀殺自己創造的角色 X公爵達到第一波高潮。我很喜歡這段劇本的安排,在巴杜
向唯一知情的酒吧老闆求情幫忙作證時,酒吧老闆並沒有澄清所謂表面的真相(也就是 X根本不存
在,巴杜並沒有犯下殺人罪),反而指證巴杜確實是因為忌妒才殺了 X,而這的確就是事件的本質
。可劇情急轉之下,愛瑪只因巴杜的忌妒所導致的謀殺行為,就認定愛人果然只愛自己,自己更是
彷彿盡釋前嫌般忘了巴杜可能跟別的女人有染,或者彼此在價值觀上有所差異,一股惱兒的痛苦於
巴杜的離去。這樣的『愛』與最初兩人因孤寂而相伴的『愛』又有什麼不同?兩人的愛沒有更多成
長。

所以最後,巴杜逃獄,並自導自演讓 X再度於眾人眼前復活,總算擺脫罪名,與愛瑪結婚,獲得看
似美好的果。但是問題當然沒有解決。X的復活看似是巴杜戰勝了心魔,然則X並不代表所有男人,
巴杜也沒有義務成為一個不會忌妒的人。而結婚後,一家三口(還多了孩子呢)還是有填飽肚子的
問題,理所當然把販賣肉體溫存當作職業的愛瑪,依然會覺得這是自己賺錢並且為家人付出的最好
途徑。在戲劇的第二波高潮,也就是 X再度復活於眾人眼前,並瀟灑離去時,他只丟下了一句話:
『這真是個好結局,不是嗎?』,背後涵意深遠,無奈地讓人哭笑不得。

這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舞台句結束手法。讓戲劇在高潮時劃下句點,將觀眾的情緒凝結在緊繃的
那瞬間,留給我們無限餘韻。我常感覺,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事物,其好與壞,是與非,獲與得,沒
有定案,全因觀事者的角度而有不同,誰又能道出絕對的定律?『這真是個好結局,不是嗎?』,
這句台詞讓我很有感觸,也所以,對比後續的完美結局,甚至到婚禮與孩子,都似乎顯得太過多餘
,編劇忙告訴觀眾他的結論與答案,卻打斷了我們思考的線路,對我而言略顯可惜。

另外關於演員的部份,表現的結果也讓我驚訝。我很訝異唐從聖如此嶄新面貌的演出,卻對本來期
待已久的金士傑無法留下更多印象。原本對唐從聖的概念僅止於模仿諧星,但【巴黎花街】中,他
從青澀的警察到捉襟見肘的徬徨老鴇,一路賣力演出,以一個舞台劇的主角而言算是恰到好處,雖
還有進步空間,但仍讓人看得精彩。然金士傑的酒館老闆角色在戲劇中卻定位不明,即使表演者的
水準無話可說,但本看似欲傳達出冷眼旁觀的神祕角色,或於無形中影響大局的祕密人物,都力道
不足。因此,這角色總讓我忍不住拿去與其他故事中類似的角色做比較,諸如S.K.《必需品專賣店》
裡頭的恐怖老闆,或《美麗境界》中 John幻想的朋友,或《北極特快車》那詭異的車頂男子,甚至
《小木偶奇遇記》裡的良知蟋蟀,但花街的酒店老闆往往成為別人的影子,而難顯自身的獨特性。
個人覺得,如果加強這角色的特色,如更狂些來凸顯其神祕性,或更傻愣些來對比他無形但巨大的
影響力,也許都能讓遠坐在三樓,看不清演員精湛演出的我更有感受。

這陣子我不斷思考,是否我對於感情的意義太過苛刻?為何我無法接受只要有愛就能解決一切的終
極註解,或因為本質是愛就能夠忽略其他問題?其實,我內心也一直認為『愛』幾乎是一切的解決
之道,但也認為同時應該透過冷靜的思考來行事,如此的愛似乎才夠正面。但如果感性與理性可以
不相違背,那是否也同等於一種冷漠?若我們都能學習透過理性而更懂得珍惜感性,或透過感性而
更了解理性,那可真是最終的理想目標,卻也完美得不近人情。就像巴杜永遠都會吃醋,而愛瑪永
遠都不了解一樣,人性因為矛盾而更可愛或更可惡,既不願認同也不敢否認,也更讓我們愛不釋手


無論如何,這的確是個好故事,果佗也帶來了一齣可圈可點的好作品。人生太多變化,永遠沒有定
論,但至少從巴黎花街中,我了解接受別人為自己的付出,也是一種學習。以及,常常能很單純的
做自己,也很單純的看待他人,也許能讓我們更貼近本質,因而更快樂。









附上金士傑所飾演的酒店老闆,與唐從聖飾演的菜鳥警察巴杜的對手戲劇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