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你,聽我。

最近跟車王有個心得。結論是,當你疑惑『我的孩子為什麼……』的時候,就代表你需要
好好審視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了。也許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夠,也許你與孩子相處時的
態度有改善的空間,因為你不夠了解他們。

當然了解,不代表他們會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但彼此了解有助於溝通與情感的累積,而
我覺得這是許多親子間所欠缺的。

但其實我沒什麼資格說這些,尤其世上的狀況千萬種。只是在討論時,我想起一位朋友常
與我們聊的。她擔心她的孩子,所以總在問『我的孩子為何都不像其他孩子那樣用功?』
、『我的孩子為何不喜歡聽我的話?』等等,這些問題常常讓我覺得很吊詭。用功與聽話
並不是那樣好玩,相信還記得童年的人都知道,而我們也總是有太多想做的事把時間佔滿
。所以她怎麼不能理解?或換個角度想事情?

她的兒子成績一般般,平日看起來很溫和,酷愛音樂,自己找了吉他老師,認真的學習,
也積極參與各種表演。我很想問這位朋友,她有沒有問過孩子彈吉他的感覺,有沒有主動
跟孩子討論學習吉他的規劃?當然再次聲明,我沒有資格這樣問,就像我認為大家都當過
孩子,所以應該記得孩子的感受一般,我沒當過父母,我實在不敢說自己知道父母感受的
一絲一毫。

我又記起這位朋友跟我們說,他孩子有次在親師會上,告訴媽媽自己與某位女同學很好,
並指給媽媽看。這位朋友一臉擔憂的跟我們抱怨,說這女孩子看起來好像太有主見,感覺
跟自己不合,而且長得太矮,不符合優生學的條件。我們聽了每個人都傻眼,他孩子不過
國中生阿,怎麼不趁機多了解孩子的感受,或了解對方是個怎麼樣的人,機會教育人與人
相處的道理呢?

我有另個朋友,曾經是個軍人,現在是位爸爸。他的孩子今年考大學,但從與他的言談間
得知,他孩子功課似乎不好,所以他要求孩子每一科都去考,一定要弄個名字好聽一點的
大學,否則就不是個『男孩子』。我聽到時以現實面考量,覺得很是不妥,如果孩子成績
較差,不是更應該選擇擅長或喜愛的科目專攻,才比較有希望高分嗎?於是延伸又思考,
他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我覺得答案不一定是正面的。

龍應台有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紀錄了一位母親與孩子相互了解
與成長的過程。世代相處是多麼難,尤其父母對孩子總有太多愛與期待,反觀孩子也是,
但有時這容易讓我們忘了初衷,不就是希望他長成一個快樂健康的人,並與自己有最棒的
互動嗎?我常覺得,成人不一定比孩子成熟多少,人的感情與反應往往都是接近的。但成
人有豐富的經歷,知道如何讓自己與社會更接軌,得到一種平衡,所以我想有時稱呼成人
比較『懂事』更為恰當。當這樣兩個世代要彼此相處時,也許最重要的便是『聽你』與『
聽我』吧。

後來,我跟車王笑說,無論我們懂不懂怎樣是最好的,但我們這些時時思考該如何愛家人
的人,總害怕生孩子,就擔心自己負不了責任。而那些口口聲聲,甚至理所當然要生孩子
的人,對於所期望的教養方式,卻似乎總在說以後一定要讓孩子學鋼琴、學畫畫、學網球
、學電腦、學英文、學數學、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