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佗劇場 - 【巴黎花街】
時間:2010/06/12/pm07:30
地點:城市舞台,3樓
終於欣賞了期待已久的【巴黎花街】,期待的原因無二,因為這正是國寶級表演者金士傑的作品。
會拿到這次的首演票,算是因緣際會。兩年前【巴黎花街】剛上演時我就非常想看,卻錯過了那次
機會,可這次的第三回公演我竟完全沒注意到訊息,是剛好有朋友臨時出國,才把手上的票券轉賣
給我的。
看了節目手冊才知道,故事改編自知名的電影【艾瑪姑娘】,可惜即使看過也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
了,只記得一些鏡頭而已。大體上來說,【巴黎花街】是一齣荒謬喜劇,描述一位頗有理想,但社
會歷練還過於青澀的年輕警察,因擅自掃黃而惹火上司,遭到陷害被迫革職,反在酒吧買醉時解救
了一名妓女,兩人進而相愛的故事。
兩人同居後,男方因女友堅持繼續從事妓女工作而屢屢吃醋,決定自己假扮一名有錢的公爵好壟斷
女友的恩客市場。但為了維持奢華的公爵身份,他只好背地裡接下許多吃重的工作,反導致兩人漸
行漸遠,結果女方憤而轉向公爵的懷抱,男方也抓狂地跟自己假扮的公爵角色吃醋。最後男方不得
不『殺』了公爵好終止這場荒謬劇,竟被不知情的人一口咬定犯下殺人案,被判15年苦牢……
如此荒謬如此愚蠢,然而即使果佗的舞台劇偏向走搞笑路線,但在下半場後半,我卻很難因為任何
笑點笑出聲音,因為這故事是這麼地真實,點出了可悲的人性——人類因為太害怕孤單而瘋狂渴求
愛,又因為自以為是的愛所以傷害彼此,進而被自己的荒謬行為所反噬。
舞台劇中有一橋段,由冷眼看盡一切的酒吧老闆,向剛被革職正忿恨不平的菜鳥警察巴杜上了一堂
『花街經濟學』,道出法律與現實的差異,讓人思考人生的真相與本質到底為何?萬物的本質沒有
一定,但我想若能看清楚的人,也許最不會做出荒謬的事,或至少不會因此而後悔吧…於是貫穿整
場戲劇的本質議題,最後串起了巴杜的荒謬行為,劇本在最後下了註解,一切的本質都是為了愛,
並企圖喚起大眾對於身邊小愛的重視與珍惜。
然而我卻無法給予這樣的結局任何認同。巴杜與妓女愛瑪之間的『愛』,僅止於自以為是的彼此傷
害,以及反噬於他們荒謬的行徑,卻沒有經過感情更深層的溝通、了解與磨合。今日他們幸運地看
似有了美好的結局,卻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也許對某些情感來說,這真的就是『愛』的本質,卻
無法給我更多正面的感受 。
戲劇一開始,兩人因『從來沒有人這樣對待我』而愛上彼此,點出一對孤寂的人,只因為需要溫暖
而彼此依偎。而後愛瑪以自己的觀點表達,希望兩人之中只有自己需要努力賺錢,好讓巴杜能享盡
清福,並再再表達這是工作,她珍惜自己的事業版圖。依照常理,巴杜自然忌妒不已,尤其妓女的
工作又是如此墮落?然而這一段點出兩個重要議題,一是兩人屬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篤信著背道而
馳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妥協?二是對比一般世俗的價值觀,愛瑪的價值觀在花街卻是主流,那『愛
』的本質又是什麼?
之後,兩人感知沒有交集。愛瑪自以為是的認為巴杜絕對不會吃醋,而巴杜卻是妒火中燒,一樣無
視於愛瑪重視自己事業的表達,偷偷地假扮成有錢人 X公爵的身份,壟斷愛瑪的市場。當然紙包不
住火,忙於工作賺錢好維持假身份的巴杜疲態盡出,導致愛瑪懷疑他對愛情的忠貞度。於是,前段
的兩項議題達到高峰,兩人被迫面對彼此的差異,且讓人思考,同樣因『工作』而忽略對方的彼此
,有什麼樣的異同?
故事在巴杜被指控謀殺自己創造的角色 X公爵達到第一波高潮。我很喜歡這段劇本的安排,在巴杜
向唯一知情的酒吧老闆求情幫忙作證時,酒吧老闆並沒有澄清所謂表面的真相(也就是 X根本不存
在,巴杜並沒有犯下殺人罪),反而指證巴杜確實是因為忌妒才殺了 X,而這的確就是事件的本質
。可劇情急轉之下,愛瑪只因巴杜的忌妒所導致的謀殺行為,就認定愛人果然只愛自己,自己更是
彷彿盡釋前嫌般忘了巴杜可能跟別的女人有染,或者彼此在價值觀上有所差異,一股惱兒的痛苦於
巴杜的離去。這樣的『愛』與最初兩人因孤寂而相伴的『愛』又有什麼不同?兩人的愛沒有更多成
長。
所以最後,巴杜逃獄,並自導自演讓 X再度於眾人眼前復活,總算擺脫罪名,與愛瑪結婚,獲得看
似美好的果。但是問題當然沒有解決。X的復活看似是巴杜戰勝了心魔,然則X並不代表所有男人,
巴杜也沒有義務成為一個不會忌妒的人。而結婚後,一家三口(還多了孩子呢)還是有填飽肚子的
問題,理所當然把販賣肉體溫存當作職業的愛瑪,依然會覺得這是自己賺錢並且為家人付出的最好
途徑。在戲劇的第二波高潮,也就是 X再度復活於眾人眼前,並瀟灑離去時,他只丟下了一句話:
『這真是個好結局,不是嗎?』,背後涵意深遠,無奈地讓人哭笑不得。
這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舞台句結束手法。讓戲劇在高潮時劃下句點,將觀眾的情緒凝結在緊繃的
那瞬間,留給我們無限餘韻。我常感覺,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事物,其好與壞,是與非,獲與得,沒
有定案,全因觀事者的角度而有不同,誰又能道出絕對的定律?『這真是個好結局,不是嗎?』,
這句台詞讓我很有感觸,也所以,對比後續的完美結局,甚至到婚禮與孩子,都似乎顯得太過多餘
,編劇忙告訴觀眾他的結論與答案,卻打斷了我們思考的線路,對我而言略顯可惜。
另外關於演員的部份,表現的結果也讓我驚訝。我很訝異唐從聖如此嶄新面貌的演出,卻對本來期
待已久的金士傑無法留下更多印象。原本對唐從聖的概念僅止於模仿諧星,但【巴黎花街】中,他
從青澀的警察到捉襟見肘的徬徨老鴇,一路賣力演出,以一個舞台劇的主角而言算是恰到好處,雖
還有進步空間,但仍讓人看得精彩。然金士傑的酒館老闆角色在戲劇中卻定位不明,即使表演者的
水準無話可說,但本看似欲傳達出冷眼旁觀的神祕角色,或於無形中影響大局的祕密人物,都力道
不足。因此,這角色總讓我忍不住拿去與其他故事中類似的角色做比較,諸如S.K.《必需品專賣店》
裡頭的恐怖老闆,或《美麗境界》中 John幻想的朋友,或《北極特快車》那詭異的車頂男子,甚至
《小木偶奇遇記》裡的良知蟋蟀,但花街的酒店老闆往往成為別人的影子,而難顯自身的獨特性。
個人覺得,如果加強這角色的特色,如更狂些來凸顯其神祕性,或更傻愣些來對比他無形但巨大的
影響力,也許都能讓遠坐在三樓,看不清演員精湛演出的我更有感受。
這陣子我不斷思考,是否我對於感情的意義太過苛刻?為何我無法接受只要有愛就能解決一切的終
極註解,或因為本質是愛就能夠忽略其他問題?其實,我內心也一直認為『愛』幾乎是一切的解決
之道,但也認為同時應該透過冷靜的思考來行事,如此的愛似乎才夠正面。但如果感性與理性可以
不相違背,那是否也同等於一種冷漠?若我們都能學習透過理性而更懂得珍惜感性,或透過感性而
更了解理性,那可真是最終的理想目標,卻也完美得不近人情。就像巴杜永遠都會吃醋,而愛瑪永
遠都不了解一樣,人性因為矛盾而更可愛或更可惡,既不願認同也不敢否認,也更讓我們愛不釋手
。
無論如何,這的確是個好故事,果佗也帶來了一齣可圈可點的好作品。人生太多變化,永遠沒有定
論,但至少從巴黎花街中,我了解接受別人為自己的付出,也是一種學習。以及,常常能很單純的
做自己,也很單純的看待他人,也許能讓我們更貼近本質,因而更快樂。
●
附上金士傑所飾演的酒店老闆,與唐從聖飾演的菜鳥警察巴杜的對手戲劇照。
- Jul 22 Thu 2010 12:53
Fool 看 果陀 之【巴黎花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